阳东区:田畔牛头皮,舌尖上的美味
来源:阳江新闻网 作者:陈思捷 时间:2018-07-08 10:40 【字体:
转载分享:
0

  对于从阳东田畔墟走出去的游子来说,回田畔老家过完年,一定不忘捎带几份家乡的卤牛肉和牛头皮回城。他日在异乡,当蒸锅里热气腾腾的牛肉香溢出时,心头那皱起的乡愁也瞬间被熨贴抚平了。

  让不少人牵挂不已的牛头皮,大都出自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牛头皮摊档,它坐落在田畔桥头、紫荆树下,档口虽简陋,人流却常年络绎不绝。自1975年来,摊档老板黄振珍夫妇便扎根在此,为档口命名“牛皮珍”,将这一道菜研究了40多年。由于食材鲜、味道美,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熟牛头皮“专卖店”。

  一个玻璃柜子,一张木台板,几张木桌和小凳,便是摊档的全部组成部分。清晨5点,天色微亮,黄振珍夫妇便开始忙碌起来。为了让食客们品尝到口感最佳的菜肴,他们每天清早骑着摩托,披着晨曦前往离家12公里外的李祺路市场采购食材,熟练地做好清洗加工等工序,赶在早上8点前出摊售卖第一锅热气腾腾的牛头皮。

  “食物的原材料决定了它的味道。”黄振珍对选材格外讲究,根据牛肉的纹路选材,牛的岁数在7至8岁肉质口感最佳。为了保证质量,他每天固定在市场的两个商户进货,通常一天购入3至4个牛头,周末和过节时则多拿一两个。一个牛头大约能做16斤牛头皮,每天晚饭前便销售一空。

  厨房里的灶火旺了起来,砍肉拆骨,手工去毛,熬上一大锅热水,添柴煮肉一气呵成,熬制三小时左右,一锅喷香的牛头皮摆上案板。黄振珍坦言,加工这道菜没有太多秘诀,主要靠多年来根据顾客的意见不断改进,加上数十年的经验才有了今天的味道。水和火的控制要相辅相成,煮制过程中不添加任何佐料,去腥后保留它的原汁原味,再配上独制的辣椒醋,一道传承40多年的风味就此制成。

  原汁原味的牛头皮绵软中带着韧劲,蘸上辣椒醋,吃上一口嚼一嚼,牛肉最本质的滋味与酱汁的酸辣味相互交融,唇齿留香,也令这道简单的菜肴声名远扬。每到中午,从阳江市区以及周边乡镇慕名而来的食客接踵而至,碰上节假日,小摊档前时常排起长龙,甚至有人提前预定30多斤牛头皮用来做酒席,市民对这道菜的喜爱可见一斑。

  谈及牛头皮的历史,黄振珍说,牛头皮的吃法,早在民国时期便开始盛行。据《阳江县志》记载,“建国后,根据山多、草原多、饲料多的特点,田畔发展养猪牛和‘三鸟’。”40多年前,黄振珍误打误撞入行售卖牛头皮,一方面是因为牛肉行情好,更多的是因为牛头便宜。“没想到一卖就是半辈子。” 黄振珍笑呵呵地说,牛头皮从当初每斤3元多卖到现在的40多元,小摊档历经乡镇变迁,几乎见证了小镇三代人的成长。

  把一种味道记挂在心头,是件幸福之事。时至今日,对于离家的游子而言,归家时少不了来碗热乎乎的牛腩面和一小碟牛头皮,把舌尖的美味和乡愁一起嚼碎吃进肚里。40多年来,黄振珍靠着小小的档口供出了三个大学生,也在城里买房安了家,日子越过越好。而今,村里黄牛养殖业也逐步发展壮大,田畔小黄牛已被打造成当地的产业名片,带动那龙镇乃至周边农村经济的发展,让越来越多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。

相关文件:


文档附件:


关于我们 | 网站帮助 | 网站地图 | 隐私申明

版权所有?广东省阳江市人民政府

管理维护:阳江市政务服务管理局(阳江市大数据发展局)

网站标识码:4417000019 备案序号:粤ICP备05062564号-1

网站报障:0662-3367662  粤公网安备 44170202000121号